河南代表书法家胡秋萍的大型书法展开展在即,时间在9月25日至10月5日,地点在河南美术馆(郑东新区商务内环1号),我有幸提前瞻看,半天时间一闪而过,我依然踟蹰在墨香飘散的展厅里,眼前是润眼养心的书法作品,心里是书法家秋萍。
二十多年前我在开封初识秋萍,朋友介绍,说她是书法家,那时秋萍年轻如待放之荷,我认为称作书法爱好者尚可,以书法家谓之有贴金之嫌。秋萍似乎从我眼里读到了轻慢,走至书案,提笔膏墨,从容淡定,逆锋起笔,舒缓运腕,片刻之间,“云蒸霞蔚 虎啸龙吟”八个大字跃然纸上。
秋萍不慌不忙、淡定自若地完成了这幅作品,当她落款盖章的时候,我静静地站在这幅作品旁审视,说真的我是审视而不是欣赏,但是审视片刻之后,渐渐变成了欣赏,如果不是在现场看着她写,我绝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少女的作品,因为这幅字雄气十足,满纸流走着可透纸背的力,又绝无飞扬跋扈之气,收放自如、法度严谨,不在书江墨海里浸泡数年,不可能有如此笔力。从中可看出二王的影子,又似乎在其基础上往前走了一些,恍然间我明白了,她肯定在王铎的田野里长期耕耘,她收获的庄稼,枝叶之间,都有王铎的烙印。不知不觉间,我对秋萍增添了敬意,并让她把这幅字送给我,她笑笑说你真要?我点点头说不是要,是求。于是她灿烂地笑了。
后来多年未见秋萍,知道她调到大河报,又从大河报调到省书画院,我却到三门峡就职,一去就是7年,这期间秋萍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书法展,将邀请函寄到了三门峡,我却被索绊在公务中,未能在开幕当天赶回来,直到第三天,才赶到郑州,未进家门,先进博物院。
总体印象是野马扬鬃,大漠飞鸿。然后我又仔细欣赏,发现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不再是我前些年所看到的几乎完全师法王铎的秋萍,而是走出王铎的田野,自己又开了一片桃花源: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”
其实在三门峡期间,我一直关注着秋萍的书法,2005年11月1日,首届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隆重举行,全国入展书法家,只有56位,胡秋萍不仅名列其中,而且比较抢眼,评论家认为她的书风“沉醉于风晴雨露天地山林变幻的心灵畅游之乐,游弋于线性的千变万化之间,心手双畅”。评价如此之高,使我对秋萍的书法充满了期待。
从书法上讲,她在用笔用墨,谋篇结字上,都有独到之处,其特点在于字与字之间雄奇而不霸道,线条与线条相结,苍劲而不生硬,于是,扑面而来的,是塞外沙场的呼啸之气。我心里赞叹,男人徜徉于此,会提升阳气。
眼下,我踟蹰在省美术馆的大厅里,突然想到了《木兰辞》,悬挂于厅堂之作,若花木兰回到家乡:“当窗理云鬓,对镜贴花黄。”联想开展之日,应有如下效果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
我认为,秋萍在这几年的时间里,又有了大的飞跃式进步,笔法、字法、章法,都不再单纯地让刚烈纵横,让苍劲挺立,让浑厚穿插,若花木兰骑马扬枪,驰骋疆场,而是在不知不觉间,加了柔美。柔美之韵,似在墨色,似在笔法,又似在节奏,但又似乎都不在,若于刚直挺拔的松树林中,氤氲着水汽连绵的薄雾,松雾之合,刚柔相济,大美生焉。大美之生,并非偶然,功在“当窗理云鬓,对镜贴花黄”。
秋萍之书,俨然木兰,秋萍性情,亦若木兰。所以,我想称秋萍的书法为木兰书。
个人档案
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,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,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,河南省书画院一级美术师。